宾阳县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辖县,位于广西中南部,南宁市东北部,桂中平原(桂中盆地)南部,东南依镇龙山脉,西南靠大明山脉。县域范围为北纬22°54′20″~23°27′55″,东经108°32′59″~109°15′17″。东邻贵港市覃塘区,东南连南宁横州市,西南临南宁市青秀区、兴宁区、武鸣区,西北接南宁市上林县,东北交来宾市兴宾区。全境大致呈菱形,东距西约75千米,南距北约60千米。
宾阳是百越支族先民活动的地方。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为百越西瓯部族居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3个郡。今宾阳境域属桂林郡,由此始入中国统一政区系统的行政区划。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领方县,以境内有领方山而名。唐武德四年(621年),领方县改为岭方县。唐贞观五年(631年),在岭方县置宾州,以境内宾水(古江名)而名。唐天宝元年(742年),宾州改为安城郡。唐至德二年(757年)改称岭方郡。唐乾元元年(758年)恢复称宾州。民国元年(1912年),宾州改称宾阳县,以县治在宾水之阳(水之北谓阳)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1913年,宾阳县隶属邕南道,1914年属南宁道,1927年直属广西省政府,1930年属宾阳民团区,1932年4月改属南宁民团区,1934年3月改属南宁行政区,1939年2月改属武鸣行政区,1940年4月改属广西第八行政区,1942年3月改属广西第四行政区。1949年12月2日,宾阳解放;12月7日,宾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宾阳县属南宁专区管辖。1950年2月,南宁专区迁治驻地宾阳县新宾镇(今宾州镇城北),宾阳县治移至芦圩镇(今宾州镇城南)。1952年8月,南宁专区改称宾阳专区,1953年4月改为邕宁专区。同年5月,宾阳县归属桂西壮族自治区直辖(1956年3月自治区改称自治州)。1957年12月,自治州撤销,宾阳县改属邕宁专区辖。1958年11月,邕宁专区改称南宁专区。同年12月,宾阳县与上林县合并,称宾林县。次年5月恢复原两县建置。1971年11月,南宁专区改称南宁地区。根据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的批复,2003年1月2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通知,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地级崇左市并调整南宁市行政区域,宾阳县划归南宁市管辖,同年6月27日正式为南宁市接管。2023年,宾阳县辖宾州、黎塘、甘棠、陈平、思陇、新桥、新圩、邹圩、大桥、武陵、中华、古辣、露圩、王灵、和吉、洋桥16个镇。宾阳县有237个村(社区),其中,行政村192个,社区45个。
宾阳县处于广西腹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是桂中南重要交通枢纽,地处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上,交通路网发达,交通便捷。宾阳县东部黎塘镇为广西工业重镇和重要铁路交通枢纽。南广高速铁路、柳南城际客专高速铁路及湘桂铁路、黎湛铁路、黎钦铁路5条铁路干线贯穿过境交汇于黎塘,高铁宾阳站是广西规模较大的县级高铁动车站,黎塘火车站是广西第二大铁路货运编组站和国家一级客运站。桂海、贵隆、新柳南、六宾高速公路和南梧、南柳、宾上、宾横等5条二级公路贯穿而过,县内有9个高速公路出入口。
宾阳县地处低纬度,属于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具有常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光热丰富,高温多雨,雨量充沛,夏长冬短,夏湿冬干,少霜无雪等特点。宾阳县土地类型以平原、丘陵、台地和山地4种为主。
2023年,宾阳县区域总面积2298.19平方千米。全县常住人口81.53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多民族聚居。全县有户籍登记的民族族别25个,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分布呈“小聚居、大杂居”特点。汉族人口最多,壮族次之。在宾阳县内的社会交往中,普通话基本普及,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相处交往,普遍会讲宾阳话和普通话。
宾阳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稻谷(优质谷)、糖料蔗、黑皮果蔗、莲藕、胡萝卜等。宾阳县有“稻藕套种之乡”的美誉。名特优产品有黎塘莲藕、古辣香米、大桥香芋、和吉葡萄、王灵胡萝卜、陈平甜笋、清水河鱼等,其中黎塘莲藕、古辣香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宾阳县的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积淀浓厚,产品主要有壮锦、陶器、瓷器、竹编、草编产品、小五金、牛角工艺品等。

宾阳舞炮龙活动。图片来自宾阳县融媒体中心
宾阳县有宾州古城、蔡氏古院、程思远故居、白鹤观竹海等旅游景点。2023年,宾阳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炮龙节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一审:黄心蓉
二审:陈华丽
三审:唐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