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蛳山遗址位于邕宁区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东面,现存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广西目前保存最好、出土遗物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它以独特的肢解、屈肢葬俗,特征鲜明的出土遗物,层次清晰的文化发展序列,名扬国内外,其内涵、意义和科学价值完全可以与西安半坡遗址相媲美,由此在考古学界享有“南有顶蛳山遗址,北有半坡遗址”的美誉。
顶蛳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1994年,邕宁县文管所曾对该遗址进行调查(2005年3月,正式撤销邕宁县,原邕宁县域分设邕宁区、良庆区)。1996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南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1997年4月~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南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为期4个月的发掘。至1999年,共出土石器、骨器、蚌器等1000多件,陶器23件及大批陶片;发现墓葬331座,出土人体骨骼400多具;发现居住遗迹1处;还出土一大批软体动物遗骸及牛、鹿、象、马等多种动物骨骼。
顶蛳山遗址是广西地区目前发现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根据各探方地层堆积情况和遗物的特征,可将顶蛳山遗址的文化遗存分为四期:第一期为棕红色黏土堆积,不含或少量含螺壳;第二期堆积以螺壳为主;第三期堆积仍以螺壳为主;第四期的堆积主要分布在遗址东部,叠压在螺壳层上,其中不含螺壳。
2001年,顶蛳山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类型为古遗址。
顶蛳山考古遗址公园
一审:黄心蓉
二审:张艳兰
三审:唐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