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畔的历史印记——亭子

发布时间:2025-11-06 11:49
来源:方志南宁

在古代,伴江而居的百姓依靠舟楫过渡的方式往返于邕江两岸,水上运输是重要的物资运输方式。河面宽敞、水流平缓的邕江带动了水路交通的发展和繁荣。亭子圩位于江南区亭子码头一带。传说建于公元1053年,古时由象岭圩(原邕宁县五象岭园艺场内)、谷行圩(原亭子村马驰平水水口附近)、大圩头(今白沙村内)和鸡斗圩(亭子渡口一带)逐渐集拢合并形成。三日一圩,平话为主。因此处是交通要道,又是城乡交流的重要渡口,故周边数十公里的乡镇及远至横州、武鸣和左、右江一带地区的农民和商人都将农产品和牲畜运至亭子圩交易。

据《南宁市志》记载,亭子正街亭江路至邕江,长305米,宽7.4米,水泥路面。从84号门牌到亭洪路,宋朝已有,84号门牌到邕江清朝已有。1934以前路面为5条石条,两旁铺有碎砖块4米宽,后铺成7.4米宽,1951年把路铺成四合土,1980年铺成水泥路,两旁均为居民住宅。2005年,因建设江南大道,亭子正街靠邕江一头被拆去大截。2010年,亭江路配合白沙亭江立交桥建设而大规模扩建,亭子正街原米行段也被拆除。现在亭子正街只剩下几十米,变成一条小巷子。

从1932年亭子轮渡开通至1964年邕江大桥建成期间,往返邕江两岸的车辆经由亭子渡口通行。

关于“亭子”得名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公元1053年,宋朝名将狄青率军队南下。当他们到达邕江南岸时,狄青发现此地依山傍水,与邕州府仅一江之隔,水陆交通甚为方便,便传令军队“停止前进”(也有说是行军疲惫,狄青传令部队在此处停止前进,就地休息)。之后,军队“停止”处的名字慢慢流传开来,后人就以此起名为“亭子”,谐音“停止”。二是亭子街附近地域是由邕江冲积而成,村民在河滩上搭戏台、建圩房,因圩房形似亭,故地名为“亭子”。

亭子街一带讲平话居多。据史料记载,现在的江南亭子古称“平南村”,“平话”原本称为“平南村(人)话”,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平南村(人)话”凝缩简称成“平话”。狄青率领的“平南军”曾留下部分士兵屯守广西,其中部分就屯守在邕江南岸,他们及其后人定居于此,成为最初的“平话人”。

7cd4a52b2514e6872c0272a5737769da.jpg

“重修米行顶横巷题名碑记”石碑。图片来自《南宁晚报》

亭子正街现尚存一块石碑,上刻“重修米行顶横巷题名碑记”。碑文记载,1919年,亭子正街已是一条有名的米行街和交通要道,人们尽其所能自愿捐资拓建横巷。据老居民回忆,米行顶经营大米的生意十分红火。同时,为方便客商,街巷里还开设了旅店和银行,街道一直延伸至江边渡口。

亭子街美食有油炸粽。始见于20世纪初,流行于南宁市城乡,以江南区亭子雷四婆的油炸粽最出名。油炸粽的特点是外皮酥脆、内部松软香糯,吃起来香脆可口。

随着横跨邕江的桥梁不断增加,亭子码头和亭子街的码头搬运、船舶渡江赶圩已成为过去时。近年来,南宁市加大对亭子码头及周边商业开发力度,昔日的亭子渡焕然一新。亭子码头打造成老码头休闲娱乐文化聚集地,与亭子渡口紧密相连的亭子街也焕发了新生。


一审:黄心蓉

二审:陈华丽

三审:唐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