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是左右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水运发达。为了保证交通畅通,在清朝南宁府城的多次重修和扩建中,除了继续强化其军事防御功能以外,对交通、商业设施的修建成为南宁府城建设的亮点。乾隆八年(1743),官府修建了横渡、下关等3个码头,其中横渡码头位于安塞门外今南宁市民族路西邕江畔左侧;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修。随后,此码头成为连接南宁府城与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为了便于食盐运销,南宁城内有盐行街(今仁爱路一段),前有光绪年间建的万寿宫码头。另有白衣巷码头,始建时间不详,在清初,此处是官府调拨粮食进入府城的上岸处,运粮船只奉有官令,享有特权。整个清朝,白衣巷码头一直是钱粮大渡船泊处,船户稠密,商船到达码头,先停泊在江中,不能直接上岸,只要钱粮大渡船一到,所有商船必须让道。大坑桥(今江滨路西段)下有大坑口码头,所有来自上游的船只均需在此停泊,所装载货物主要是鸡鸭牲畜、花生、甘蔗、薯芋、蔬果等农产品。每天清晨,数量众多的民众群集于此进行买卖。
清朝的南宁府城内分布着各种不同的专业市场,其中沿江城门外有盐埠街,城外西郭有布行街、牛墟、豆腐巷、山货街、磨房街、棉花街、瓦缸行、木行街、槟榔街、打铁街、鸡行街等,城外南附郭则有草鞋街、杀牛厂等,在一些广东移民相对集中的地区,则形成了以居民来源命名的广东巷(西郭)。

南宁市良庆区缸瓦窑村的清代缸瓦窑遗址(黄胜敏 摄)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南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民居稠密。经过清初近百年的恢复,到乾隆初年,南宁府城商业发达。咸丰以前,在邕客商以江西、湖广两帮为大,广东客商次之。为了联络乡谊、保护客商利益,从清朝中期后,旅居南宁的外地客商先后建立了 28 个会馆组织,其中由广东旅邕商人集资兴建的粤东会馆、两湖商人建立的三楚书院、江西客商建立的江西会馆、安徽客商建立的安徽会馆、浙江客商建立的浙江乡祠、山陕商人建立的秦晋书院等均属于全省性的同乡组织。一些人数较多、实力较雄厚的县还建立了自己单独的会馆组织。乾隆初年,广东新会籍客商集资兴建新会书院,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此外,江西新城县商人建立了新城书院,广东顺德客商建有顺德书院,广东南海、东莞客商建立了三邑书院,高要、高明客商建立了要明书院等。

新会书院,位于今南宁市解放路(李创 摄)
清朝的南宁府城还是一个国际贸易的中转站,是安南所产槟榔的重要进口和销售基地。南宁府城专设槟榔厂,征收槟榔进口税。
作为商品经济的神经末梢,南宁各地乡村墟市在清朝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墟市是中国南方地区乡村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其数量多少、地理分布状况直接反映乡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清朝南宁地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指标就是乡村墟市的数量不断增多。宣化县乡村墟市数量几乎遍及各地;道光年间,见于记载的上林境内农村墟市多达31处,非常繁忙,交易物品大多为食盐、农产品;横州境内合计墟、埠多达43处;武缘县号称“岭峤一严邑”,道光时期,全县共有农村墟市42处,农村墟市的繁荣可见一斑。
一审:黄心蓉
二审:陈华丽
三审:唐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