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南宁|“龙”文化之良庆区香火龙舞

发布时间:2024-02-29 10:37
来源:《南宁市志(1991—2005)》《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2006—2010)》

良庆区香火龙舞流传于今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约在清朝已有该项活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晚都会在四邻乡间穿圩过巷表演香火龙舞,被称为“火龙游镇”。

11.jpg

良庆区香火龙舞表演。图片来自《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2006—2010)》

传说良庆镇当地居民世代烧造陶瓷,有一年瘟疫流行,后来“三圣公”(文帝、玄帝、关帝)显圣,命一火龙把瘟疫驱走,拯救当地百姓。人们为求得神的护佑,并使烧制的陶制品质量达到预期效果,便于中秋前后,扎制火龙祭祀。这种在祈祷神的保佑的拜祭活动,慢慢发展成为了一项祈求平安吉祥的民间舞蹈项目——香火龙舞。香火龙是用竹篾、树枝等编扎成龙的骨架,整条龙分龙头、龙身(9或11节)、龙尾3个部分,舞龙时分别在龙头、龙身、龙尾上遍插点燃的信香,节与节之间用一条草绳连接,龙长17米,舞龙者需用12人至15人(其中掌龙珠1人,掌龙牌灯5人),打击乐4至5人,掌鱼灯、虾灯、蟹灯、猴灯、兔子灯等若干人。

12.jpg

制作香火龙。图片来自《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2006—2010)》

当地居民自愿捐款造龙,插上排香举火龙游舞。游经每家每户时,户主就出门放烟花鞭炮喜迎,并争着拿出优质香给香火龙换上,然后在龙头处取下三支“龙头香”,认为是吉祥之物,拿回家中祭祀祖先。

13.jpg

龙珠。图片来自《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2006—2010)》

游龙活动结束后,舞龙的艺人便把香火龙抛进邕江,以示龙门入海。在将“火龙”抛入江水之前,群众纷纷抢着割下一段“龙筋”(联结龙身的草绳),认为家中收藏“龙筋”可保一年人畜兴旺。2010年,良庆区香火龙舞入选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编辑:黄心蓉

一审:张艳兰

二审:庞博

三审:唐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