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南宁 | 陆荣廷与镇宁炮台

发布时间:2023-12-21 11:20
来源:方志南宁

陆荣廷(1859—1928),原名亚宋,字干卿,武鸣县垒雄村(今武鸣区宁武镇雄孟社区雷红屯)人,壮族。他年幼孤贫无所依靠,四处流浪,至水口村时得撑渡工谭泰源资助,做过撑渡,后成为水口“三点会”首领。中法战争期间(1883年—1885年),他率众投唐景崧部,但战后被裁军,陆荣廷部成为“游勇”,出没于中越边境,以法国侵略军为敌。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率数百人接受清军招抚,被编入苏元春部建字前营,任管带,并改名荣廷,后奉命镇压武装起义,先后任分统、统领、总兵,兼任广西边防督办等。清宣统三年(1911年),陆荣廷升提督,总管广西军务;辛亥革命爆发后,广西巡抚沈秉堃、布政使王芝祥宣布广西独立,陆荣廷迫于形势,同意“附和共和”,成立以他为首的南宁军政分府,广西逐渐形成以他为首的旧桂系集团,将省会由桂林迁南宁。1916年3月15日,陆荣廷宣布广西独立,起义讨伐袁世凯,随后组织广西护国军,进兵广东、湖南。1917年,陆荣廷接受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任命,为两广巡阅使,成为两广最大军阀。1921年6月,粤桂战争爆发,旧桂系各部相继溃败,陆荣廷被迫通电下野,出走上海。1922年,陆荣廷重返广西,就任北洋政府任命的广西边防军务督办职。1924年,陆荣廷被沈鸿英部围困于桂林城中,李宗仁、白崇禧等趁机联沈倒陆,攻占南宁和原属陆荣廷的地盘。见大势已去,陆荣廷率余部撤离桂林,逃入湖南,在湖南永州通电下野,再避居上海。1928年,陆荣廷病逝于上海。

图片

陆荣廷像   

镇宁炮台位于现在的南宁市人民公园内的望仙坡西南平台处,海拔112.20米,为南宁市中心制高点。民国六年(1917年)9月,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为扼守南宁命陆军少将廖正元拆除原位于望仙坡口的六公祠,修建炮台;从龙州县平公岭运回一门德国克鲁伯工厂制造的铁炮置于炮台上,命名镇宁炮台;陆荣廷撰写建台记,建石刻碑。炮台自建成一炮未发,周围有环形城堡式建筑,堡设南北两门,南门上方有石刻“镇宁炮台”匾额。城堡中央为炮台,座高4.90米,直径13.40米,周长42米,占地约140平方米。炮台中央安放19世纪德国克鲁伯(Krupp)工厂制造的固定型线膛加农炮1门。大炮由炮筒、炮座、铁轮及铁环组成,线膛122毫米,炮身长3.10米,全长5.50米,炮筒尾部刻有“NO130FRIED1890”字文。炮号“130”,射程1.20万米,炮身能按铁轨自由旋转,向东南西3个方向射击。1949年12月南宁解放后,市政府维修炮台,1952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1981年,南宁市文物管理局委员会集中市内的石龟、古代名人碑刻、明嘉靖十年(1531年)铸的大铜钟等10件文物陈列于炮台下。2009年,镇宁炮台入选自治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图片

镇宁炮台 


编辑:蔡元婧

一审:张艳兰

二审:庞博

三审:唐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