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南宁画卷

发布时间:2023-06-05 09:33
来源:南宁日报

今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今年我国环境日的主题。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殷殷嘱托,在八桂大地正加快转化为努力探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路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笃行实干。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树牢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首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久久为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答卷

放眼绿城,这份生态答卷上,一串蓝天治理的数据引人注目:

2022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6.7%,PM2.5为26微克/立方米,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6,省会城市排名第6。今年1—4月,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9.2%,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南宁蓝”常驻。

推窗远眺,目之所及的天空,既是城市气质的“显示器”,也是反映民意的“晴雨表”。

“好天气先从朋友圈里知道。”市民王梦雪发现,“南宁蓝”在社交媒体的存在感越来越强,“过去走在路口怕碰到‘一嘴灰’,如今喜欢街拍的朋友越来越多,蓝天白云成为大家镜头里的常客。”

小镜头定格大变化,天空之变折射理念之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以往人民“盼蓝天”“要蓝天”到现在“秀蓝天”“晒蓝天”,社交圈里的蓝天“存在感”背后,正是好生态不断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蓝天成色越足,守护蓝天的办法也就越多。

去年,南宁全面系统开展涉VOCs企业、移动源、秸秆焚烧、扬尘、烟花爆竹、餐饮油烟等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共梳理各类大气污染源3.15万个,完成317家涉VOCs企业409个问题、2625个单位涉扬尘问题、2868个涉秸秆焚烧问题的整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以观念之变破题的,又何止是蓝天?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水光潋艳,鸥鹭翔集。这是繁华城市中心,更是生态留白的绿色家园。

南湖公园如同一个大“绿库”横卧在城市怀抱,让鸟类在市民的家门口获得一块栖息地。“在水面上翻腾的是池鹭,正在觅食的是白鹭。人与鸟儿和谐相处,在南宁生活真惬意。”观鸟爱好者黎天勇不由感叹。

云阔水远,一路奔涌;水清岸绿,航道繁忙。这是南宁的母亲河,更是面貌一新的绿色岸线。

百里秀美邕江,南宁在这里上演一段跨越千年的“驯水记”。过去洪灾频发,市民苦不堪言,如今再看邕江,已然是一幅流动不息的民生画卷。经过治理后,邕江集防洪、饮用水源保护、休闲景观等于一体,滨江绿道上,休憩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母亲河的水质越来越好啦!”

攻略江河,成效显著。去年,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100%,邕江水质保持“二类水入境,二类水出境”;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提前1个月完成自治区下达的87个“千吨万人”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任务;建成区原有的38段黑臭水体水质达标率100%。

坚守红线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八尺江治理前后的照片对比鲜明。一张,清晰可见水面漂浮着大片水葫芦,百米宽的江面被遮掩得没有一丝缝隙;另一张,江面干干净净,在阳光照耀下,清澈的江水闪耀点点金光。

改变之大,从何而来?

南宁市不仅制定《八尺江“流域共治”长效机制实施方案》,推进八尺江污染治理,还在河面上架起了全区第一套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实时检测水面情况,一丝不苟“抠”水质。

锚定绿色目标,构建生态标尺,丈量绿水青山——南宁坚决守护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让生态红线“划得实、守得住”。

土壤生态关系群众“菜篮子”“果盘子”,土壤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去年,我市率先在全区出台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细则,农用地安全利用任务完成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实现“双100%”。

“一边是百姓居所,一边是绿化公园。在这里徒步1小时,精气神特别足。”每天到仅一街之隔的点灯山“七一”公园打卡,成了隆安县震东社区居民陆义国的健身“必修课”。

曾经,粗放式开采给点灯山山体留下了无法抹除的“疤痕”。自2018年起,我市通过实施点灯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运用修复手段,不仅清除了山体危岩,还建成了一座园林景观公园。

从“卖石头”到“造生态”,既是辩证看待“取”与“舍”的观念嬗变,更是精准把握“近”与“远”的视野调整——不能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在万籁俱寂的田野,点点灯光连缀成璀璨“星海”点亮了夜空……在隆安县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依靠植物补光灯,火龙果个头更大、果实更甜、产量更高。

田间地头的蓊蓊绿意,既产出了“果蔬粮”,也让更多人吃上旅游“生态饭”。

美丽南方OK哥农家乐负责人梁永秀将一排低矮民房翻新,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业。优美的田园风光、浓郁的乡村风情引来客流不断。“‘生态饭’的味道真香,拿金子我都不换。”梁永秀笑着说。

绿色转型 ——直抵人心的“两山”理论,协调并进的生态治理

在南宁市双定循环经济产业园,坐落于此的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发电厂每日最高可“消化”2250吨生活垃圾并转化为电能。“垃圾发电不仅让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也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干净、更健康。”南宁建宁康恒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思勇说。

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4250吨/日,全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从57吨/日提升至115吨/日,宾阳、横州垃圾焚烧项目开工建设……在保护中发展,换取的是治理能力的持续提高。

保护优先的理念,推动绿色产业的优化升级——

生态为底,产业逐绿。南宁成立“项目为王”节能环保产业链招商工作专班,去年洽谈环保产业招商引资项目24个,签约落地7个,总投资50.22亿元;规划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千亿铝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南宁东部新城、平陆运河产业带,为太阳纸业、比亚迪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提供环保服务。

绿色能源“风生水起”,传统产业“腾笼换鸟”,节能技改“盘活资源”。我市鼓励企业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在广西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南宁有6家企业入选。

协同治理的思路,带来绿色转型的华丽蝶变——

上林县、良庆区、邕宁区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创建“生态+”复合产业模式,全力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相互转化的路径。全市4个景区获评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8个行政村和2个镇分别获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镇称号。

南宁扎实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印发《南宁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将打造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利用处置信息化服务与管理信息“一张网”,逐步提升固体废物治理能力。

城市“气质颜值”不断提升,产业“含绿数值”持续攀升,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体格越发壮实、成果越发显著。“下一步,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南宁建设为统领,以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积极创先争优,助力南宁绿色发展,为全面建设美丽南宁提供有力保障。”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表示。


编辑:蔡元婧

一审:张艳兰

二审:庞博

三审:唐彩红